自由舞2023





Luc Depreitere / Daniel Tchetchik / Estelle
策劃人的話
「自由舞」,是關於開拓、超越、連結和希望。
由今年開始,西九文化區主辦的當代舞蹈節目將集中在4至5月,化身為期一個月的舞蹈節「自由舞」,每年會有不同的策劃主題。今屆的「自由舞2023」將聚焦一眾女性編舞家的作品,以她們獨特的視角、生命經驗和作為女性的主體自覺,對這個世界、時代、社會建構、性別、空間時間、日常生活存在的各種差異和制約,作出各種提問。無論是在議題或美學上,她們以創新的精神開拓不同的身體敘事形式和語彙,提出更多元、更流動、更多可能性的想像、論述和策略。
在策劃「自由舞2023」之際,香港的防疫政策仍需抵港人士隔離,所以在挑選海外節目時多以獨舞或雙人舞的作品為主。
《女俠傳奇》的兩位德國編舞Lisa Rykena及Carolin Jüngst擅於戲謔和創造極具風格的角色,我還特別欣賞她們積極關注和融合通達概念在其作品之中。今次除了在演出和工作坊中分享其藝術創作之外,她們也特別為視障人士安排口述影像和觸感導賞,並分享舞蹈口述影像的歐洲應用經驗和將其納入創作的可能性。在香港鮮有這方面的體驗和討論,非常難得。
來自比利時的編舞Lisbeth Gruwez,十年前在歐洲發表《沒有最壞》時驚為天人,好評不絕,作品亦因而展開長久的國際巡演。我已是六年前在法國看此演出,但印象依然非常深刻。Lisbeth是位強大的表演者,藉著她的肢體與Maarten Van Cauwenberghe的音樂,將演說的魅力及魔力嚴謹和準確地釋放出來,雖然這並非近期的作品,但好的作品和雋永的題材仍然值得在這個時代上演,所以在決定做女性編舞主題時,即時想到將她介紹給香港的觀眾認識。
以色列編舞Inbal Pinto一直編排大型群舞製作,因為疫情關係才有機會編創獨舞和雙人舞作品。《異想客廳》創作於疫情期間,場景設定一位女性獨坐家中,從而探索舞者如何再定義(redefine)、再掌握(reclaim)並體現(embody)這個空間。即使獨自困於斗室之中,思想卻是自由的。
我是在英國Sadler’s Wells劇院初次接觸法國編舞Gisèle Vienne的《群眾》,當時為Dance Umbrella舞蹈節的開幕節目,大家都很好奇,這些極端慢動作是舞蹈嗎?但正是這樣,Gisèle開拓了另一種時間觀,放大了當中的故事、人物和情緒,模糊了電影、攝影、舞蹈和劇場的界線。當日常感知的框架被挑戰及挪移,我們便與台上的群眾建立了不一樣並深刻的連結。
說到本地女編舞,又怎可能沒有梅卓燕呢?六十有三的她,仍然非常活躍,創作力澎湃。想法多多的她,今次竟想到和新晉港產大妗哥陳建文合作,從傳統婚嫁習俗入手,反思誠信與承諾。排練時,我近距離觀察到小梅對每樣事物的好奇心,並對生命有著敏鋭的洞察力——那種專注和投入、堅持與堅強,實在令人動容。
今屆首次策劃的「FIRST」創作平台,希望能鼓勵本地的獨立編舞在相對沒有太大壓力的環境下發表最新的創作想法。我們率先推薦曾參與西九「國際創意交流計劃」(Creative Meeting Point,簡稱CMP)的女編舞,包括藍嘉穎、李思颺、馬師雅、徐奕婕、黃碧琪及邱加希。CMP首辦至今已有七年,我很好奇這班中生代的編舞一路走來並經歷了這三年巨變之後,她們的創作想法會變成甚麼模樣呢?透過這個平台,除了了解她們近年的關注點,也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發掘具備潛質的作品,希望將來可以加以支持和發展。
我一直希望香港能有更多舞評人及更多關於舞蹈的討論,這樣舞蹈生態環境才更健康。今次藉著「自由舞」與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s)合辦「舞蹈賞析工作坊」,鼓勵更多舞蹈評論書寫。我亦希望能夠深化觀眾的觀演體驗,特意設計了「形體導賞」,在節目開始前讓觀眾親身體驗作品的舞蹈語彙,讓大家觀看演出時不只是停留於精神上的領會,更啓動身體上的感知,身心均能投入其中。
開拓及超越是藝術的本質,期望能透過「自由舞」這個平台,讓不同視野的節目連結觀眾體驗和促進業界發展;對世界有新的想像、新的希望,每個人都能自由起舞。
鄭煥美
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製作人(舞蹈)
延伸導讀
多虧了溫柔,茶壺才能開口說話
波蘭作家奧爾嘉・朵卡萩在2018年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的得獎致詞,談論到溫柔的意義。她說,溫柔是賦予人性、傳遞情感的一門藝術,溫柔的敘事者讓每一種人事物穿過自己,使每個微小事物都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被表達出來。她說:「多虧了溫柔,茶壺才能開口說話。」
在「自由舞2023」的其中一支舞碼《異想客廳》中,我們果然看到了「會說話」的茶壺!還有它身旁的茶杯、桌子、椅子、櫃子,甚至它們所在的整個房間。在以色列編舞家Inbal Pinto的創作裡,物件有了生命,而像物一樣奇形怪狀的非人身體——舞者的身體,則與物共同分享著這一個奇想世界。在那裡沒有說誰要主宰誰,只有源源不絕的、流動變換的形態,互相對話、遊戲、連結,也同時內挖探索。它/她/他們共同建立的空間,是外也是裡;房間內有房間,心室內再有心室。當我們相信存有的形式是無窮無盡,為自己尋找甚至創造空間的方式也變得無限。這大概是一個世紀前吳爾芙倡導「自己的房間」時還沒有經驗到或想像到的局面;一個21世紀非中心的可能場景。一切物象與心象都在連結,乍看被孤獨氣氛濃罩的房子,其實潛藏了對生/物的創造與熱情。
朵卡萩所關注的「自我以外的東西」,是具連動性和整體性的生態系統、神話維度的世界經驗、宇宙一切的碎片和偶然。(註1)換上另一個角度看,用巴特勒所言的「他者」的關係,「自我以外的東西」也可以是一種模塑自我、規範生命、定義世界的社會框架。(註2)這是「自由舞2023」另外三支作品所關心的角度:
《女俠傳奇》兩位共同編舞與演出者Rykena及Jüngst來自德國漢堡。她們用怪異的身體性作為敘述的第一人稱。「我」衣不稱身;我是爆肌的綠巨人浩克?我是不修邊幅的時尚潮童?還是抽象艱澀的藝術軟雕塑?「我是誰」該如何檢驗?誰能定奪?一直停駐於舞台上方的圖騰拒絕固守某種神話崗位,而普及文化中超級英雄的論述則被她們無名的、持續變異的身體拆解至剩下聲聲嚎笑。最近美國影集《雨傘學院》走到第三季的時候,裡面一個超級英雄角色與扮演該角色的演員在戲劇與現實中同步成為跨性別人士,可想而知《女俠傳奇》的戲謔並非紙上談兵,而是有相當的實力支持。
同樣是戲謔諧擬的酷兒語法,《沒有最壞》則使出了另一種策略。比起《女俠傳奇》的耍賴,這支舞顯然是憤怒的。比利時編舞家Lisbeth Gruwez的第一人稱是痛苦(也許亦痛快)的跨越。「我」以身試法;從研究政治家公眾發言的肢體開始,她穿起一身西裝,將研究素材重組為極具功架的mansplaining表演一場。(註3)跟《女俠傳奇》裡的怪異超人一樣怪異的這位掌權者,先是引君入甕,然後才慢慢撕破治理者的面具,將暴力的潛意識揭露於人前。(巴特勒大概會讚許說:解構框架吧!)舞碼的肢體策略,精準而銳利的挑釁我們如何理解(廣義的)「語言」在政治裡所扮演的角色。
本地編舞梅卓燕的《囍 — 紅色的承諾》,顧名思義,一個紅色的世界。約定俗成的喜慶感鋪天蓋地,把整個舞台和一個女子的身影包覆至滴水不漏。她在其中躑躅不安,時而跟隨傳統,時而擺脫傳統。與梅卓燕同台演出的男大妗陳建文以傳統婚姻習俗的言說行為,為這個紅色的「框架」劃界,似是旁觀者的他卻從細節裡把自己的感受溢出,頓時成為作者的鏡像。圍村婆婆親口唱出哭嫁歌,把紅色的承諾與出嫁者之間的張力推到極致:在分離、恐懼、主體失落面前,如何可以表達出自己的聲音?整個作品中的聲響,表面上來自極富喜慶感之物,所敲打出來的粗糙不安實為這個美麗的戀愛契約「畫龍點睛」。
朵卡萩追求的溫柔敘事,也令人想起法籍奧地利裔編舞家Gisèle Vienne在《群眾》裡極具感染力的視點和震撼的藝術技巧。整支舞以極端的肢體策略製造出一個非常完整,而且非常具挑戰性的時間觀。舞台上的時間在極端慢速中延展,一切都被懸置。在這種時間感裡,舞台上沒有一個人是普通的;每一個人的動作、表情、彼此間的碰觸,被時間放大,因而其獨特性都被看出來了。觀眾在連綿的時間流之中接收著各種獨特性,不得不持續地參與著敘事,甚至動用沒有在台上發生的事情來一再敘事——個人的生活經驗,對年輕族群的疑惑、關懷、回憶或論斷……在這延展的時間裡都變得具備創造故事的能力。熟悉當代藝術的觀眾或許對這種藝術策略並不感到陌生,藝術家Bill Viola的錄像作品可謂slow motion的經典。(註4)而《群眾》同樣接近攝影師Jeff Wall模糊化了擺拍與街拍的玩味(註5),在戲劇性與日常、律動與定格、瞬時與預設調度之間,築構出一種特殊的時空,以「凝視」作為行動,如朵卡萩所言「超越同理心」的去感知一個群體。
英雄迷思與性別定型、權力關係與時代的集體憂鬱……「自由舞2023」的「溫柔敘事者」讓這些當代經驗中種種人事物穿過自己的身體,創造出可以盛載、感受、傳達這些經驗的形式和語彙。在標誌著當代經驗的兩個重叠的場景中——在戰場和遊樂場之間,溫柔敘事者來回奔走。她們的身體既是瘋狂的、奇想的,也是挑釁的、抵抗的;她們脆弱,但她們難搞;是歷史的,也是烏托邦式的;是受限的,卻同時在肆意地擴張。她們所處之地一邊瓦解,身體卻一邊連結,通過書寫——身體的敘事,連結起每一個微小卻強大的活命。
當身體自由地起舞,我們將會看到一份溫柔的力量正在我們彼此之間蔓生,牽手延展。
文:馮程程
從事文本劇場及跨領域藝術創作;現於香港演藝學院教授劇場構作。
-
註
- 1例如《犁追亡者的骨骸》(2009) 是關於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權力關係;本文引用的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致詞,收錄在此書中譯本(2003) 最後一部份。朵卡萩其他代表作包括《太古和其他的時間》、《雲遊者》等。
- 2《戰爭的框架》(2022年中譯本)
- 3 由「man」與「explaining」結合而成的新字,泛指男性喜歡對女性說教的慣性。名詞「mansplainer」2012年被《紐約時報》列入「年度熱詞」。
- 4自九十年代中起,以重演古典油畫為題的《The Greeting》、《The Passions》系列等作品
- 5經典作品如《Mimic》(1982) 和 《Death Troops Talk》(1992)
節目
西九文化區製作團隊
舞蹈組
鄭煥美
余詠恩
邱慧珊
林昭彤
徐偉浚*
莊禮名*
製作經理
梁觀帶
技術監督
邱雅玉
製作助理
李司朗
謝銘思
梁藴怡
編輯
陳穎賢
黎家怡
曾子珮
場地營運
鄭安琪
張茗茵
胡淑嫻
鍾景楓
戴筠霖
市場推廣及宣傳
陳剛濤
梁穎
陳婉怡
楊慧珊
傳訊及公共事務
鄭俙璇
趙雅詩
鍾巧儀
票務
林嘉雯
歐陽敏儀
朱言彬
林智峰
吳勝利
主視覺設計
黃新滿*
《囍 — 紅色的承諾》主視覺設計
又一山人*
綵排相片攝影
康彥博@Moon 9 Image*
宣傳片製作
盧榮@OHLO*
秦紹良*
撰文
朱琼愛*
林喜兒*
馮程程*
姜慧*
翻譯及編輯
Cultural Connections*
敘意工作室*
場刊網站設計
林志輝*
通達服務
鍾靜思(教育及拓展組)
香港展能藝術會*
顏素茵*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
*合約式聘請參與是次製作
關於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願景是為香港在濱臨維多利亞港、佔地40公頃的填海土地上,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地帶。文化區內設有製作及舉辦世界級展覽、表演節目和文化藝術活動的各類劇場、演出空間和博物館;並將提供23公頃的公共空間,包括長達兩公里的海濱長廊。
關於自由空間
坐落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正中央的自由空間是香港當代表演藝術新樞紐,致力呈獻各種類型的演出節目、促進跨界別合作、締造嶄新藝術體驗。
自由空間與來自本地及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合作,鼓勵並呈獻挑戰常規的多元化作品,突破21世紀表演藝術新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