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辦﹕



《群眾》
表演內容
Gisèle Vienne
-
相片︰Estelle Hanania
-
相片︰Estelle Hanania
-
相片︰Mathilde Darel
與Gisèle Vienne 對談
作為編舞,是甚麼推動你去創作?
我編舞的核心是對感知的提問。我們被訓練去聽和去看甚麼,以及不去聽和不去看甚麼。這些感知框架可以隨時間和空間而有所不同,並反映出我們如何結構性地建構社會及權力關係。但我們該如何透過藝術去轉移這些感知框架,令它們在社會可見並且結構上可行?藝術在這裡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叩問這些感知框架時會變得相當政治性。
我對我們如何被教育成不去閱讀或聆聽非語言(訊號/信息)很感興趣。身體發出的信息其實是很清晰的。它們一點都不神秘,也不抽象。我不會視舞蹈為抽象(的表達方式)。我看得見人及其動作的素質,在沉默中訴說着甚麼,身體本身在說甚麼,以及這個身體處於這個空間之中在表達甚麼——當我在活動、當我在工作、或我的身體在不同的狀態下,它已表達出心理、個人及社會等不同層面的訊息。對我而言這是最激動人心的事。我希望藉由編舞去親身感受感知的轉移,並嘗試理解及聆聽人們沉默時想說的話。藉著創作繼續探索這種研究,試着把這種深層次的社會結構變得更為平等。從結構角度去檢視權力及暴力的機制,思考可以如何改變它們。這一切由感知框架及注目開始。
《群眾》的意念從何而來?
我花了幾年時間研究《春之祭》。該作品靈感源自俄國的多神教傳統習俗,當尼金斯基、洛里奇和斯特拉文斯基在1913年巴黎作首映,觀眾在作品中找到不少耳熟能詳的畫面,但同時亦深感被冒犯,認為這種舞蹈不應該出現在香榭麗舍劇院的舞台。這種把大眾流行文化移師至中產劇院的舉動相當令人震驚。國際間普遍對於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的分野、藝術的分層等級以及背後的意義,是我特別感興趣的事。
藉着《群眾》一作,我希望在舞台上上演一場20世紀末及21世紀初的歐洲派對。我決定以電音(Techno)文化為中心,因為我對另類文化或曰反主流文化非常有興趣。這些空間裡的新世代渴望創立一個新世界,這對我而言是最有生命力之處。在這些反主流文化或街頭文化當中,有着出色的編舞意念、精彩的想法,在不同層面都很有創意。浩室(house)、嘻哈(hip-hop)、狂派舞(krumping)、voguing 此等極為時尚又發展成熟的舞蹈在之前不被視為高雅文化,最後卻被主流文化應用並抽空原本的內涵。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應該對話,不應有等級之分。
時間及情感在《群眾》中有何重要性?
時間是作品的核心。《群眾》試圖很正式地在當下體驗之中,打開對不同層次時間的體驗。過去並不存在於過去。過去的經驗是當下的,是一種移動中的本體。同樣,期許的未來也是當下的。我該以怎樣的編舞去開展這些不同層次的時間交疊/交集,並於當下的舞蹈表演中呈現出來?由音樂到燈光,再到編舞本身,你會在《群眾》中感受到不同節奏的重疊,從空間、音樂、燈光到身體的節奏交織,建構出對當下的多層次體驗。各個舞者可以在這刻呈現不同的節奏特質,或隨着時間推進,他們又可以把時間伸延、濃縮及修改。了解當下對時間的體驗,亦是對感知作出提問。
這是一個充滿情感和感性的作品,還訴說情緒如何改變我們對感知和時間的看法。有時短暫的片刻感覺拉很長,有時一段很長的時刻也讓人感到非常壓縮,這些對時間的認知是隨著我們的感性論理而有所改變的。
《群眾》亦是一場關於情感/情緒的研究,從非常感性到充滿着愛、到小心翼翼、到有趣、到充滿玩味、到更多的自我反思、到更強硬或暴力。我認為情感會影響我們觀察事物的方式是很有趣的。當我平靜時,我會對事物有一種看法;當我憤怒時,又會有另一種看法,因為我關心的着眼點改變了。就如我戀愛的時候⋯⋯情感對我們的認知有很大影響。
我愛哲學,以及由身體而來的哲學式體驗。強烈的情感會產生感知的偏差,並扭曲我們思考的方式。舉例說,當我難過,我需要知道為甚麼感到不妥,我的身體帶領我去思考。可以表達情緒是很重要的,難過、憤怒、受傷,了解到這些情感在思考的過程中都是重要而有意義的部分。身體和情感是思考的根源,它們讓我思考,讓我活動。動作即編舞,這亦是為何我視編舞為美妙思考所在。
關於愛與慾望,《群眾》想帶出甚麼?
當我戀愛的時候,我對身邊周遭會有另一種認知。《群眾》從身體的角度研究我對愛的感知,這份因為愛而產生的覺悟超級精確、富啟發性又靈敏。《群眾》當中的緩慢,很大程度反映出我對愛的感覺。
試圖去理解官能快感及慾望被製造的過程是一個很強大及政治性的題目。我們看到資本主義如何建立對資本主義的強烈慾望。資本主義創造出如荷里活的產業,令人渴望可悲的東西。藝術、建築、編舞及很多不同範疇,都可構成對一個政治體制的慾望。我們對在哪裡創造慾望要肩負很大責任,選在這裡而非別處製造慾望的意涵到底為何。身體、編舞、舞蹈、從體驗而來的慾望與官能快感,都是政治體制的關鍵體驗。我們探索慾望,以智慧、平等及尊重為目的。
《群眾》的選角及訓練過程是怎樣的?
甄選透過為期兩年的工作坊面試進行。我想找思想開放又有才華的舞者,因為,於大部份參與《群眾》的舞者而言,我需要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舞動。
我跟Anja Röttgerkamp 合作,她懂得訓練舞者各種運用筋膜動作的技巧,讓舞者重心更著地及動作更全面。我們亦有冥想及專門練習,去針對不同的韻律性,以及動作質素,把15個角色調整至相同的調性,因為一致性十分重要。
從電影剪接技巧、特別效果及如人偶或電玩角色的虛擬化身取得靈感。在過去23年來,我們一直建基於這些素材中的動作上研究及修葺出一套完整的動作語彙,當中包括在《群眾》中特有的慢動作。
我們亦會交換不同想法及故事,不時就會把這些想法及故事融入作品之中。即使作品看似跟2017年首演時一模一樣,其實,在所有層面上,很多東西都改變了。於我來說,一場演出如像一棵正在生長的植物,與一個舞動的身體一樣,同樣透過實在的練習與及討論與提問等交流作為繼續生長的養份。
懂得尊重他人及擁有善良特質的舞者亦是我的選角條件,他們要擅於團體相處。我想創作的這些角色,原型取材自我九十年代在柏林生活,以及在2015至2017年間重回柏林並開始創作《群眾》時的回憶。因為它們在同一個地域發生,所以這些經歷被剪輯在一起。這是一個很個人的作品,是我對音樂、空間、愛與友情的親身經歷。這次的選角相當主觀,我想跟讓我想起過去和現在的故事的人合作。這些個人回憶同時亦可以是集體回憶。
你是怎樣創作出《群眾》裡的角色?
我們為每個舞者創作一個故事。他們先各自寫下自己的故事,然後我們再跟 Dennis Cooper 繼續創作,是一種共同協作。最後有些故事跟他們的人生比較相近,有些則較遙遠,但所有故事都是度身訂造。
我亦花了很多心思在服裝方面。我們嘗試從社會學、情感及敘事層面上能與舞者相配。一切都很細膩,貼近他們但同時是虛構的。觀眾不須知道哪些部份屬於個人真實經歷還是虛構。這正是我喜愛小說的原因。它讓人在不揭露自我的同時又感到很親密。
於演出者來說這份作品很親密,我亦希望創作出一份觀眾會覺得很親密的作品。我常聽到觀眾說他們從《群眾》回想起/聯想到自己的經歷及感受,作品給予他們一個私人空間去自我反思。當你觀看《群眾》的時候,即使你作為觀眾,作品都能牽動你的身體。我希望《群眾》可以成為屬於每個人的故事,透過每個人回憶、慾望、願望進入到故事裡,讓所有人一起經歷獨一無二的一個親密體驗。
音樂和編舞如何結合?
我主要跟Pete Rehberg合作,亦有和Stephen O’Malley 合作。他們以樂團KTL的名義(為這個作品)創作了一些原創音樂。Peter 亦參與了DJ set 的選曲。他對電子音樂歷史認識非常豐富,亦有個絕讚的音樂收藏庫。引用電子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現存作品非常重要——從Manuel Göttsching 到代表底特律的Underground Resistance。這些選曲當中亦有大量關於音色、強弱聲、節奏、政治及歷史的含意,對編舞影響甚大。如果我把作品看成是音樂,那麼編舞、空間設計、燈光設計全部都是構成音樂的一部分。空間、燈光、編舞、服裝、顏色的聲音和音樂是甚麼?每種呈現方式又可以從音樂、編舞、哲學、政治等不同角度去分析。我需要從這些角度去分析所有有份構成作品的媒介。所有東西都是互為影響的,我創作時需要不停轉換觀看的方式,才能有不同的視角。
身為一個女性如何影響你的創作以及對你作品的評價?
我認為「女性」是由文化建構出來的身份,我不能對這個身份作出認同,因為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女性被不斷貶低。奈何我就是在被視為女性的教育下成長。這種社會建構對我的人生帶來巨大影響。我希望藉由我的作品,脫離這些充滿掣肘又暴力的規範。
我很幸運達到現今的位置。但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還是不公平得令人震驚。我們曾在巴西聖保羅以《群眾》為一個出色的藝術節在一個大舞台作開幕演出,當地人說:「你是首位女性為藝術節帶來開幕節目!」但其實如果你真的想看到女性站在這些大舞台為藝術節開鑼,她們亦同樣需要資源才能創作出如斯大型的作品。我在行業中是異數。我有足夠自信去說「沒錯,我在做的是有意義的事」,即使我也還有疑惑。當然我周遭的社群也幫助了我。很多女性並不能這樣有自信。
作為女性,當下的位置是我努力得來,而非被賦予的。不過我帶以幽默面對,因為實在太荒謬可笑;我亦有憤怒,因為實在太不公平;但這亦充滿喜樂,因為這是一個很能啟發人的位置,我真的希望能鼓勵其他女性,讓她們覺得自己也能在藝術界擁有更多空間。
藝術團隊
- 概念、編舞及舞台美學 Gisèle Vienne
- 協作 Anja Röttgerkamp Nuria Guiu Sagarra
- 燈光Patrick Riou
- 戲劇構作 Gisèle Vienne Dennis Cooper
-
音樂選自(按出現順序排列)
Underground Resistance: The Illuminator (Underground Resistance, 1995)
KTL: Lampshade (exclusive, 2017)
Vapour Space: Gravitational Arch Of 10 (Plus 8, 1993)
DJ Rolando: Vibrations mix (Underground Resistance, 2002)
- Underground Resistance: Sweat Electric (Somewhere In Detroit, 1994)
- Underground Resistance: Twista (Underground Resistance, 1993)
- Drexciya: Wavejumper (Underground Resistance, 1995)
- The Martian: The Intruder (Red Planet, 1992)
- Underground Resistance: Code Red (Underground Resistance, 1993)
- Underground Resistance: Lunar Rhythms (Somewhere In Detroit, 1995)
- Underground Resistance: Hi-Tech Fun (Underground Resistance, 1997) Choice: Acid Eiffel (Fragile Records, 1992) Jeff Mills: Phase 4 (Tresor/Axis, 1992) Peter Rehberg: Furgen Matrix/Telegene (exclusive, 2017) Manuel Göttsching: E2-E4 (Inteam, 1984) Sun Electric: Sarotti (R&S Records, 1993) Global Communication: 14 31 (Ob-selon Mi-Nos) (Evolution, 1994) - 編曲及播放清單選材 Peter Rehberg
- 音效監督 Stephen O’Malley
- 演出 Lucas Bassereau Philip Berlin Morgane Bonis Sylvain Decloitre Sophie Demeyer Vincent Dupuy Massimo Fusco Rehin Hollant Oskar Landström Maeva Lassere Theo Livesey Maya Masse Katia Petrowick Linn Ragnarsson Jonathan Schatz
- 服裝 Gisèle Vienne 與 Camille Queval 及眾演出者
製作團隊
- 音響工程 Adrien Michel
- 技術監督 Erik Houllier
- 舞台監督 Antoine Hordé
- 燈光監督 Samuel Dosière
- 製作及巡演 Alma Office Anne-Lise Gobin Camille Queval Andrea Kerr
- 行政 Cloé Haas Giovanna Rua
- 製作 DACM Company Gisèle Vienne
- 聯合製作 Nanterre-Amandiers, Centre Dramatique National Maillon, Théâtre de Strasbourg – Scène européenne Wiener Festwochen Manège, Scène Nationale – Reims Théâtre National de Bretagne Centre Dramatique National Orléans-Loiret-Centre La Filature, Scène Nationale – Mulhouse BIT Teatergarasjen, Bergen, Norway
- 協力 格勒諾布爾國家編舞中心CCN2及國家舞蹈中心CND Company Gisèle Vienne獲法國文化及傳訊部大東部大區文化事務處及斯特拉斯堡市支持。藝團獲法國文化中心支持進行海外巡演,及獲Dance Reflections by Van Cleef & Arpels支持。 Gisèle Vienne是巴黎夏約宮國家劇院、MC2: Grenoble、Le Volcan – Scène nationale du Havre及布列塔尼國家劇院的特約藝術家。
- 特別鳴謝 Louise Bentkowski Dominique Brun Zac Farley Uta Gebert Etienne Hunsinger Margret Sara Guðjónsdóttir Isabelle Piechaczyk Richard Pierre Arco Renz Jean-Paul Vienne Dorothéa Vienne-Pollak
藝術家簡介

攝影︰Karen Paulina Biswell
Gisèle Vienne
概念、編舞、佈景、劇場構作
法籍奥地利裔藝術家、編舞及導演。畢業於哲學系,曾於法國國立高等偶戲藝術學院學習木偶戲。創作聚焦狂歡、夢幻及人類行為。與作家暨劇場構作Dennis Cooper恆常合作之外,亦常與不同創作人跨界實驗。過去二十年,其作不斷於歐洲巡演,並在亞洲及美國定期上演。2020年,與編舞Etienne Bideau Rey聯手製作第四版《Showroomdummies》,並於日本京都會館首演;2021年,又據作家Robert Walser的著作《池塘》,推出同名舞台作品。除舞台表演之外,其攝影及裝置作品亦曾於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巴黎龐比度中心等展出。
關於Dance Reflections by Van Cleef & Arpels

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自成立以來一直與舞蹈有著深厚淵源並鍾愛這門藝術,近年來更透過「Dance Reflections by Van Cleef & Arpels」企劃進一步支持舞蹈藝術的發展。
這項企劃協助舞蹈家與相關機構在世界各地演出舞蹈史上的經典之作,同時鼓勵當代編舞創作,充分體現世家推崇創作、傳承及教育的價值觀。
Dance Reflections by Van Cleef & Arpels於2020年推出之後,每年都贊助多家舞團推出新作,並資助許多舞蹈作品於世界各地演出。
2022年3月,首屆Dance Reflections by Van Cleef & Arpels舞蹈節於倫敦舉行,隨後每年都推出此類盛會,以擴大企劃的影響力。
最後,這項企劃亦致力向大眾推廣舞蹈藝術,對於為專業人士或愛好者舉辦的各種推廣活動都樂於共襄盛舉。

關於法國五月藝術節

1993年首辦的法國五月藝術節,是亞洲最大型的文化盛事之一。每年五至六月,法國五月均會於兩個月內舉辦超過100場文化活動,每年吸引逾二十萬人參與;在文化藝術發展蓬勃的香港,法國五月藝術節已是一項年度主要盛事。法國五月藝術節的目標是無所不包、無處不在、無眾不歡。
法國五月無所不包, 展現最紛繁的藝術種類, 從傳統到當代藝術、從繪畫到設計、從古典音樂到嘻哈街舞, 從電影到馬戲,為觀眾搜羅最優秀的作品。
法國五月無處不在,將表演及展覽帶到不同地區與場所,從文化中心及大型商場、從公共空間到馬場以至維港等等,進駐最不尋常、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法國五月無眾不歡, 透過外展教育計劃、座談會、導賞團、工作坊及大師班,觸及不同社群,惠及年輕人及弱勢群體。
30年來,法國五月藝術月立足本地、放眼國際,配合香港的城市歷史及定位, 為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香港,增添璀璨魅力。2008年, 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推廣獎」金獎予法國五月藝術節,表揚法國五月的藝術活動推廣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