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囍——紅色的承諾》
表演內容
梅卓燕
-
相片︰秦紹良
-
相片︰康彥博@Moon 9 Image
-
相片︰康彥博@Moon 9 Image
舞蹈的展開源自廣東傳統婚嫁儀式,包括:過大禮、上頭、出門/入門、奉茶、安牀/賀牀。
在這個框架上同時並行著1960年代以前香港的圍頭哭嫁典故吟唱,及《帝女花》長平公主死婚明志的事跡。
通過尋找這三條線之間的交集、對話、代入,有趣地互為映照,構成一幅關於女性婚嫁的私語圖。
分場
一 追不完的時間
二 修不到的同船
三 遮不盡的紅傘
四 奉不上的新茶
五 安不好的大牀
六 梳不順的紊亂
七 洞不穿的新房
八 大不了的聘禮
與梅卓燕及陳建文對談
梅卓燕(梅) 陳建文(文)
問:這次舞作構思的由來是甚麼?
梅:最初想過以食物為題材,後來決定做婚嫁。因為好像都是人生必須的,而內裡其實很複雜。婚嫁雖然是兩個人的事,但其實不是一加一這麼簡單。
文仔(陳建文)戲劇出身,我跟他是臉書朋友,知道他去當大妗,覺得很有趣。當我想到用婚嫁儀式為創作題材時,就想到找他合作。
我這次不想做獨舞,很希望有大妗這元素,因為大妗既是insider,也是outsider,可以評論整件事,而且有個男性身體在台上也可以帶出不同的東西。
文:好多朋友都會找我做司儀,後來我覺得當大妗都幾有趣,我也喜歡婚嫁的氣氛,因此去了讀大妗課程。同時,我是同志,想幫同志做大妗。因為想到男同志結婚的話,找女大妗好像有些奇怪。
小梅老師(梅卓燕)這次創作雖然由廣東婚嫁儀式開始,但自己做過研究。不同地方有自己的結婚文化,婚嫁儀式可以跟廣東的很不同。
梅: 其實婚嫁只是這次創作開始的切入點。大方向是在婚嫁/大妗這大傘下,有許多東西刺激我們的想法,引起我們的興趣。暫時整件事的原型建基於文仔提供的婚嫁儀式,他的經驗,他的文字和介紹,如過大禮的程序等。然後,我們再研究,提煉哪些是有趣的,可以怎樣運用,加入演出中。好像安牀。安牀本來是找個男童子來跳,這就讓我想到跳彈牀。當我們有了彈牀,它有自己的特質,再加上其他道具元素,又有新的意象出現。
問:婚嫁是很儀式性的事件,你兩位對此的看法是怎樣?
梅:儀式本來是可有可無。我覺得儀式是一件事,大家覺得結婚就要經過這個儀式,向所有人宣佈,希望大家來跟他們分享。但去到了程式化,就很大問題。這就令我們去尋找當中的意義。這是個人層面,但也可以去到社會或政治等更闊的層面,如昭君和番,是很功利的,聯婚後就不用戰爭了,而長平公主的就更厲害。
文:我覺得儀式是標誌性,儀式令那個時刻變得特別,令整件事變得有特別意思。這是儀式的重要。傳統婚嫁儀式中,有許多有其特定意思。
梅:搞婚嫁儀式可能覺得好玩和儲存回憶。做些事出來才會記得(結婚)這件事。你越做得莊重,記憶就越深刻。而且對平常的人來說,搞婚禮完全是一場戲,有道具有儀式,對新人會是一次特殊經驗,人生最重要的時刻。但如果只是側重這個方向,就有點兒……
文:我也覺得儀式跟回憶有關。而且,儀式是一個準則。例如我跟小梅結婚,可以去茶餐廳擺酒,可以旅行結婚。我覺得有些人不知道想做甚麼。於是就跟傳統去做,但他們未必知道當中的意思。
問:兩人來自不同藝術背景,這次創作過程感覺如何?
梅:現在是二月,我們仍在找材料,文仔也在摸索創作方式,究竟大妗這條線如何放進去呢?我們今日試了第一段及過大禮那條線,覺得有些有趣的東西試到出來。
文:對我來說,因為大妗身份,所以給了很多創作材料出來。過程有點像小朋友玩玩具。然而,舞蹈在創作方法上很不同,戲劇會有劇本,但這次跟小梅創作,是由零開始,像變法術般,砌下砌下就發現,原來可以這樣用的。Never say no,在劇場,覺得用不到的就會放在一邊。但這次合作過程中,發現有些想法不斷嘗試後又可以用到。我自己有少少迷茫是:平常我會投放一些原因和感情,但這次有些呈現可以無原因——我還未理解到。
梅:我們有些段落,如那兩條彩帶,亂玩一輪後,就慢慢成形。我有個同時是悲喜面的面譜,於是想到是否可以跟彩帶放在一起。兩條好喜氣洋洋的彩帶,加了又悲又喜的面譜,動作的質地便出來了。下一步就想到金絲雀的意象。因為許多以為嫁得好的,就好似金絲雀一樣被呵護,但其實是被人困著。於是就想到找跟金絲雀相關的音樂,就找了《百鳥朝鳳》的嗩吶作品。事情是一步一步地試,直至有某一種狀態出來。有時我們排舞就是這樣。
我們現在爬到了(創作階段)第二格,此階段還是在找材料。之後再到大妗這條線,因為加上文字和其他東西,那應該是我們第三階段的事了。到了第四格大概會知道是甚麼吧。
因為有場地可以試到一些構思中的佈景或道具的效果。這次可以這麼早便可以有機會在場地排練感覺很好。因為知道甚麼做到、甚麼做不到很重要。
文:這兩天有設計師可以做到一些效果,我們就更加清楚可能性有幾多。
梅:有時創作會回饋一些可能性給你。回到你最早的問題,想講甚麼、其實應該是要找甚麼。講不出要找甚麼,但過程中,有些東西你會選。即是你心中有些東西,在過程中會慢慢找到。那感覺是很奇妙的。這是不可以用文字記下的事。
文:跟戲劇很不同,(戲劇)是有個框框,然後看如何在這框框衝出去。舞蹈好像無,或者說舞蹈的框框很闊。
梅:其實(舞蹈)有框框的。而且其實好窄,像悲喜面具跟兩條彩帶就是框框。
文:戲劇感覺上是要找東西來服務故事。
梅:舞蹈,或者我這次這個作品,不是要服務,只是找出特色。
文:剛才你說的找,可能用英文explore較準確。舞蹈是explore,戲劇是deep down searching。(梅:舞蹈都有)我指如角色的背景、心理等,去到心理學的層面。現在是不斷在找可能性,舞蹈是橫向一些的。
梅:我們找可能性時,其實都有你剛才所講的(探索)。像悲喜面那段,我們要找一些動作跟悲面的,或者找一些跟喜面的。只不過我們不是由文字出發,而要由image出發。
文:其實,早兩天你在試悲喜面到有一定routine時,那個對我來說就是劇本。
梅:啊!即是你們的devising。所以我們舞蹈比較多由devising出發。
文:Devising都有些會由文本出發。
梅:其實我們這次創作都有(文本),你說的婚嫁流程就是。我們都是由這個流程出發去devise。那便是框架,只不過不是由文字寫下來。而且也許有點飄忽。
問:在香港做創作這麼多年,小梅覺得舞蹈環境有沒有變化?香港的女性編舞跟男編舞面對的會否有不同?
梅:其他地方不太熟悉,在香港我覺得男女編舞沒太大的差別,好像女性還有些好處。你可以用一些比較私密的主題來創作。不會太受批評。不會像在內地般因為不夠大氣被人批評,所以內地不太接受張愛玲的作品,香港又沒甚麼的。香港比較多元,大有大製作,小的製作也一樣可以演出。
至於舞蹈環境,我覺得以前的年代是再天馬行空些。只要你肯做,就可以成型,幾瘋狂都可以。那時資源較少,但可以做到很多。現在資源多了,你可以安安心心去創作。以前無資源,只能即興。要做一些正經的創作,我都要走到舞團去。而且,有資源的話,你有錢可以試不同的東西。最高境界是可以日日在劇場內排練,燈光之類真的要在劇場才能試到。
從前跟現在很難一刀切地比較。其實回到創作者的初心,其他外在的都是儀式,就像婚嫁。初心重要還是儀式重要?兩者都有當然最好。
文﹕朱琼愛
2023年2月
藝術團隊
- 概念、 編舞及演出 梅卓燕
- 大妗顧問及演出陳建文
- 文本協作岑偉宗
- 燈光設計李智偉
- 舞台設計阮漢威
- 作曲及音樂設計 許敖山
- 服裝設計鍾小梅
-
聲音設計楊我華
西九文化區製作團隊
- 製作人 鄭煥美
- 助理製作人 余詠恩 邱慧珊
- 項目主任 林昭彤
- 項目統籌 徐偉浚*
- 項目助理 莊禮名*
- 製作經理 梁觀帶
- 舞台監督 馬志恆*
- 執行舞台監督 孔稜斯*
- 助理舞台監督 陳祖儀*
- 製作助理 李司朗 謝銘思 梁藴怡
- 服裝統籌 李慧娥*
- 化妝及髮型 蔡雪梅@Spectrum*
藝術團隊簡介

攝影﹕Leo Yu
梅卓燕
概念、編舞及演出
梅卓燕為國際知名獨舞藝術家及香港舞蹈大使,編舞手法糅合當代及傳統元素,風格鮮明,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屢獲殊榮,包括獲香港舞蹈聯盟頒發三屆香港舞蹈年奬,並於2012年獲頒傑出成就獎,表揚其對香港舞蹈的重大貢獻。梅卓燕於2021年獲頒第15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舞蹈),以表揚其於藝術界逾三十載的全面貢獻。

陳建文
大妗顧問及演出
自由身演員、司儀、大妗哥、戲劇及舞蹈導師。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藝術(榮譽)學士畢業,主修表演。2015至2016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第四屆戲劇人才培育計劃」資助,於劇場工作室任駐團實習演員一年。他另考獲由香港標準舞總會發出的準教師證書,並於2018年獲Donnie Burns Cup 國際標準舞及拉丁舞大賽單項公開倫巴組亞軍,2019年亦贏得屯門國際標準舞及拉丁舞公開賽新秀C組拉丁舞組冠軍。2021年修畢「宴會統籌及司儀證書課程」及「專業大妗姐訓練課程」。

岑偉宗
文本協作
香港作詞人。主力創作音樂劇及舞台劇,亦翻譯戲劇及歌詞。其詞作散見於電影、電視及流行曲,是少數涉足正統、流行、銀幕、舞台界別的專業塡詞人。其詞作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兩度獲香港CASH金帆音樂獎,以及四奪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原創曲詞獎等。近期編劇及作詞的作品,包括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及香港話劇團合製的音樂劇《大狀王》(2022)等;並出版多本有關填詞及劇場之著作。

李智偉
燈光設計
以舞台燈光設計為媒介投身舞蹈界别。前城市當代舞蹈團技術部成員。近作包括:梅卓燕《日記VII我來給你講個故事......》、周書毅與鄭志忠《阿忠與我》、周書毅《Almost 55喬楊》及黎德威《So Low》。

阮漢威
舞台設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科藝學院,主修佈景及服裝設計。曾獲香港賽馬會獎學金及成龍海外獎學金赴英國Stephen Joseph Theatre實習。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及劇場教育工作者、香港演藝學院客席講師。舞台設計作品多達200個,並憑演戲家族製作的《四川好人》獲得第13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服裝設計獎」。近期舞台設計作品《羅生門》更入圍世界劇場設計展2022專業競賽部分。

攝影:黃振強
許敖山
作曲及音樂設計
跨界藝術家,實驗音樂組織Twenty Alpha共同組織者,香港演藝學院兼職講師。擁有當代古典音樂作曲和九十年代銳舞文化背景。專注混合藝術形式、跨越界別及實驗傳統,經常以多重身份遊走於現代音樂、聲音藝術、多媒體劇場及地下文化之間。2017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赴紐約考察研究。

鍾小梅
服裝設計
先後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溫布頓藝術學院及香港大學。多年來從事藝術行政及教育工作,策劃多個本地及海外藝術節及演出活動。曾任藝術發展局民選委員長達六年,亦曾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觀眾拓展辦事處出任委員。現職中文大學藝術行政主任,並為多個本地藝團擔當義務董事工作。

楊我華
聲音設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先後於多間本地專上學院任教有關聲音的科目。現為聲音藝術組織「聲音掏腰包」顧問;並為商業機構「杜比實驗室」出任聲音顧問。曾獲第12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音響設計及第19屆香港舞蹈年獎傑出聲音設計。最近參與的舞台製作包括:城市當代舞蹈團《棕色》、香港舞蹈團《九歌》、香港管弦樂團《港樂•星夜•交響曲》的現場混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