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嘉穎的照片

藍嘉穎

馬師雅的照片

馬師雅

邱加希的照片

邱加希

李思颺的照片

李思颺

黃碧琪的照片

黃碧琪

徐奕婕的照片

徐奕婕

FIRST創作平台

接受FIRST Challenge再出發

首屆FIRST 創作平台於「自由舞2023」舉辦,邀請了六位本地女編舞,不以做出製成品為目標,去研究一個她們感興趣、想研究、初次發表的題材。這是一次對創作人的信任,讓她們去思考創作的機會。

雖然說疫情三年,表演場館大門跟演出機會不是完全關了、沒了,但斷續、不確定的創作及演出機會對創作人終究有影響,正如訪談間跟她們談到發展,說著便常會回到2019年,觀眾如我,對他們作品的記憶也如是。

藍嘉穎 (Blue Ka-wing)

2015年看藍嘉穎 (Blue Ka-wing)的《鄰居》,身體、燈光及音樂等質樸的元素成就了一個關於個人生活體驗的舞作,《時差》由遲到出發探索動作的規律,藍嘉穎的創作由自身生活出發,然後到研究身體與思考的關係,如於香港藝術節演出的《透明人間》,再到近年的舞蹈短片創作。看到她不斷地發掘新的探索方向,並總是把關心的題材細意地檢視,儘量地嘗試。

眾多的探索方向,她說有放下,也有保留。放下的有身體舞動與思考的關係,2019年藉著西九的「國際創意交流計劃」(Creative Meeting Point,簡稱CMP),她在墨爾本跟當地藝術家一起研究這方向,覺得不同方法都試過了,在未有下一步的想法前,就先停下來。反而從自身生活出發這條線卻是一直延續,2020年《鄰居》有了較大型、運用了更多媒介的新版本,而最新舞蹈短片《籃球舞蹈員》也都是由生活出發。

因為疫情關係,讓藍嘉穎開展了舞蹈短片製作,也發現自己對這媒介甚有興趣,但她說自己仍然會繼續創作現場演出。雖然前者可以梳理她不同的欲望,但現場演出教她放開,臨場應變性很強,對她來說也是很好的挑戰和訓練。現在,她就希望兩個方向一同發展。

馬師雅 (Alice)

自《烏》開始,馬師雅 (Alice)的作品總是在表面的戲謔惹笑底下慢慢滲出暗黑的底蘊,如《烏》明亮表面下的烏黑、《點指》那無需言傳的操控,雖然創作出發點不是以女性角度出發,但卻能叫人關注到女性的角度。而《叮叮叮叮》的詰問與《講下啫》模擬演講的無聲演出,又反映了當下社會的某種狀態。Alice的作品除了自家身體動作外,在聲音及佈景道具都花了心思。聲音設計也運用得宜,很能彰顯舞作的主題,而佈景道具也簡潔地呈現了題旨。

不過,即使簡約的佈景,應用時還是要準備。Alice提到這次探索擴增實境技術(AR)這個媒介,雖然是有巡演的考慮,但她覺得科技的應用是大勢所趨,只是疫情關係,加速了大家的應用。她清楚知道自己不是要改變創作的方向,只是希望了解AR多些,讓它成為一種能把作品表達得更好的工具,就跟台燈聲一樣。對於參加CMP之所得,她說到外地交流,雖然沒有看到非常精彩的演出,但卻發現所有作品都很有個性,這在香港很不容易看到。她覺得在香港很容易作不同的嘗試,但這就容易變得沒有方向和性格。所以她現在想專注在一個方向去發展。

邱加希(KT)

邱加希(KT)說有前輩說她的作品部部都不同,去做提案(pitching)時就很難介紹自己的特點與風格。我看過的KT作品都真的是各有特色。第一個看的是自編自跳的獨舞《睇我唔到》玩物化身體及觀眾的期望,之後只編沒跳的群舞作品《純生》、《I.I.I》及《圄》,既有課室及家庭場景,也有如囚牢、產品發佈會的形式,以至近期策劃的《品品》一人一房的世界等。每個作品都截然不同,然而細看,當中貫串的都是對身體的想像與探索。

疫情期間,KT說自己做多了瑜伽等健身的運動,讓她較跳舞時更留意到許多的微細肌肉活動,更留意自己的身體。從而想到:三十幾歲的身體會有甚麼痕跡,以及怎樣去記錄這個身體的狀態。舞蹈已不是她研究身體的主要推動力。這幾年她與不同媒介的創作人合作,擴闊了她對表演的想法。西九的CMP讓她有機會出去看人家怎樣創作,也看了很多跟舞蹈無關的演出展覽等,慢慢從中感悟到自己想做的是甚麼。這些交流對她構思《品品》及思考以後的創作也有幫助。

李思颺 (Justyne)

李思颺(Justyne)的作品,不論獨舞、雙人舞還是群舞,都看到她對動作探索的執著。叫人印象深刻的是Justyne快速多變的動作,如何準確地傳遞內容或情緒。她本身芭蕾舞訓練出身,因此早期創作,如與王丹琦聯合編舞的《Galatea X》便充滿了芭蕾舞動作語彙,其後卻滲入了更多當代舞等不同舞蹈風格的動作元素。不論獨舞《地心》還是編排群舞作品如《快樂頌》及《一個人共舞》,均看到動作語彙的光譜闊了,但對細緻動作的處理執著如一。

過去幾年世界跟香港都發生了不少事,《地心》、《快樂頌》及《一個人共舞》等似乎不多不少在回應大環境。Justyne指出,這些巨變影響的又豈止她?對所有藝術家及大環境其實都影響很大。對於地方及環境對人的影響,她提到2019年因為CMP到芬蘭交流,即使她之前在歐洲居住過幾年,經歷過冬季天氣,但那次芬蘭的嚴冬,給她很「認真」及很「deep」(深刻)的感覺。在這樣的環境及氣氛下,想到無自然就無人類,環境是大於個人。而舞蹈短片《其實落雨又有乜好怕喎?》就是由此而來——她覺得這些危機及經歷都成為創作的養份,激發她繼續創作。

黃碧琪(Rebecca)

在香港探討女性身體、性別與情慾的編舞不多,像黃碧琪(Rebecca)般專注而赤裸地挖掘這題材的編舞更是絕無僅有。由早期的作品《19841012》開始,她開始叩問女性身體及其自主性的關係,及後學習舞踏更加深了她創作的動作及內容背後的動機及色彩,《睇 · 女》及《牢∞性》要觀眾直面赤裸的身體,衝擊觀眾固有對身體,以至裸體的接收及想像。她的創作為香港舞蹈藝術增添不同路向的版塊。

尋問身體的自主性、尊重個體的自由選擇是Rebecca這些作品的背後推動力,也是她在CMP中的得著——原來以為很開放的歐洲一樣也有人不贊成裸體,讓她想到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有權作選擇。過去幾年Rebecca雖然一直有創作,但她不諱言自己狀態其實有點低潮,不知道繼續做創作有甚麼意思,找不到方法及出口。這次參與FIRST創作平台,是自覺準備好去找出口了,也希望重新建構自己與觀眾的關係,嘗試與觀眾互動,希望繼續引發觀眾思考尊重不同的選擇。

徐奕婕(Ivy)

認識徐奕婕(Ivy)是由她首個長篇作品《乾花》開始,跟著看了獨舞《雞蛋花》及《牽牛花》,以及實驗作品《睡蓮》等作品。記得她對身體動作的執著,對即興的一直探索,以及對聲音及音效的重視。不過,這次談起,才知道她對聲音的思考,源於環保理由——不忍因為作品而傾心設計的東西,在三數天演出過後需要掉棄而深感心酸,因此偏向重視聲音這種可以即時回應當下、轉換氣氛及可重用的媒介。不約而同的是,CMP影響她在藝術實踐中對身體的看法,亦與「重用」有關——去外地交流只能帶有限的行李,需要仔細計劃帶甚麼去交流: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又是道具輔助交流,「那不就是自身的身體嗎?」。

Ivy喜歡舞蹈給她身體知覺/觸感(sensation/ sensorial)的記憶,而表演給她最大的滿足感是能夠分享到這些記憶,像「文化大使」或作品《圈圈》般表演時跟觀眾直接的交流。但2019年之後,她說自己對身體失去了信心,她不確定身體還可以說些甚麼,而Ivy承認這種不確定性使她反覆思考自己的創作方向和藝術實踐。就著這些反思,她決定去進修、去檢視這個狀態,整理個人、身體跟跳舞的關係,思考及實踐她跟舞蹈的未來。由舞蹈語彙的製作、身體姿態和質地的塑造、氣氛營造、探索與觀者交流的可能性及非劇場空間場域的舞蹈分享性出發,嘗試以作品和多種形式回應、尋找及擴展舞蹈的定義。

過去三年不確定、跡近停擺的物理創作環境今年終於終止,這次FIRST 創作平台也許是一次讓我們窺看六位編舞未來創作方向的起點。

文:朱琼愛

藍嘉穎

創作概念

這次的構思,是從疫情期間創作的舞蹈影像作品《籃球舞蹈員》中抽取靈感。當時發現籃球員的重心轉移、走位及臨場反應媲美舞蹈的即興,單看籃球員的身體,就如看舞一樣。該影像作品中,自己最終沒當成主角,反而首次擔當了不同崗位,包括導演、剪接、調色和部分拍攝,尤其在剪接過程中,發現這個工序為自己帶來劇場創作以外的滿足感,恍如另一個編舞方式。疫情緩和後,《籃球舞蹈員》吸引了商業品牌邀約合作,將它由影像作品轉化成現場舞蹈演出,讓這概念跳出了螢光幕,成為了後續的契機。

今次決定將這個概念再往前走一步,從打籃球換成拋波,我邀請了雜耍表演者潘穎樑一起探索,在不改變身體動作的情況下,拿走雜耍道具,舞者可以怎樣調節身體及想像達至「無中生有」?觀者又有甚麼切入點去觀看這些身體?希望由此路進,尋找各種刺激身體舞動的方法。

創作團隊

  • 概念︰ 藍嘉穎
  • 雜耍表演者: 潘穎樑

《籃球舞蹈員》 製作團隊

  • 導演: 藍嘉穎
  • 舞者: 黃漢樑
  • 攝影: 許康年 藍嘉穎
  • 剪接: 藍嘉穎
  • 音樂: 沈樂民

此項目由香港藝術發展局「Arts Go Digital藝術數碼平台計劃」支持。

關於藍嘉穎

藍嘉穎的照片

香港獨立編舞及舞者。2010年獲香港演藝學院舞蹈藝術學士學位,主修當代舞及編舞。其作品曾於香港藝術節首演,並推廣至海外,包括:《時差》獲邀到日本和韓國演出,並入圍香港舞蹈年獎2017傑出編舞;《實驗性關係》則入圍橫濱舞集2020,並於橫濱及京都巡演。 近年她憑舞蹈短片作品《God Limps》和《9》入圍瑞典ScreenDance Festival等多個舞蹈短片節,曾在香港及歐洲多國放映並獲獎;2020年「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委約作品《山海流》,入選法國康城影展短片角落單元。

 
回頁首
 

馬師雅

創作概念

我會深化實驗擴增實境技術(AR)在舞蹈創作中的應用。去年在香港演藝學院的舞蹈節我也做過類似的研習,當時只集中在怎樣利用AR技術去協助排練和引導舞者產生動作。之後,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因為出外演出時要處理很多東西,如果我可以只帶一個QR code,演出時觀眾就可以見到背景、道具,那就方便得多。最近認識了一些科技專業的朋友,他們也樂意跟我一起試驗,碰上西九自由空間給了這次機會,就落實探索AR與現場演出結合的價值與可能性。

創作團隊

  • 編舞及演出︰ 馬師雅
  • 延展實境(XR)概念及研發: Anita Lam Yoki Yao Andy Stokes @The Collective
  • 藝術家感謝以下人士的支持及幫助: 程偉彬 梁寶榮

關於馬師雅

馬師雅的照片

攝影 : 李偉良

香港演藝學院畢業,主修現代舞及編舞,獲舞蹈系學士(榮譽)學位。2020年獲香港舞蹈年獎「白朗唐新晉編舞獎」,202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活躍於舞台演出,積極嘗試不同媒介。曾與多個機構合作,包括香港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西九文化區等;並於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舞蹈中心、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任兼職導師。近作《烏》於2019年獲選參與韓國首爾New Dance for Asia國際舞蹈節;《點指》則在2020年應邀到日本、新加坡等地交流演出,並獲提名香港舞蹈年獎2020「傑出編舞」。

 
回頁首
 

邱加希

創作概念

我發現推動我繼續研究創作的已不是舞蹈動作,而是因我對自己身體與生活之間還有大量未知而產生興趣。在疫情期間踏入三十有多,開始對自己作為舞者的身體多了質疑,因而透過每日做健身運動不停跟自己的肌肉及身體線條溝通,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肌肉及身體線條,不斷跟自己身體溝通,開始醒覺歲月在身體的重要性,希望記錄身體痕跡。

這次我希望找三個素材,都是由畫我的裸體開始,希望以直視身體的外觀和姿勢為基礎,而舞蹈流動的元素會減至最低。這三幅畫會找三位在我生命中有不同關係的人畫,重點也不在成果或成品,而是仔細觀察及記錄的過程。他們一邊畫一邊看到甚麼就說出來,透過外人的視角如何看我當下的身體,探索身體與個人生活的關係。

創作團隊

  • 概念及演出︰ 邱加希
  • 劇場構作及共同研究: 董言
  • 藝術家感謝以下人士的支持及幫助: 李碧慧 黃淑芬 羅文

關於邱加希

邱加希的照片

攝影:洪強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曾於 2016年赴以色列進修。2013至2014年擔任多空間舞團舞者。2018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及香港舞蹈年獎新晉編舞獎。在康文署主辦「舞蹈新鮮人」系列中,編舞作品《純生》及大館舞蹈季的《圄》分別獲香港舞蹈年獎2018及2019傑出小型場地製作獎,並獲提名為傑出編舞 ;《睇我唔到》則於哥德堡藝穗節獲選 Out of the Box獎項。

 
回頁首
 

李思颺

創作概念

我一直都希望可以將一個人盡皆知的芭蕾舞經典拿來解構再重組,我覺得我現在已準備好做這件事。去年開始,我很想將《天鵝湖》重構轉化成另一東西。

而FIRST 給我們去試一些初步的構思,不必是一個製成品,而是一個發佈會。所以這次是收集設定(setting)上的素材,可能是故事,可能是角色的原始設定,看看透過我的濾鏡去審視,經過我的理解會變成甚麼。《天鵝湖》其中一對經典角色是黑白天鵝,在舞劇演出中,差不多全部都會由同一位舞者演繹黑白天鵝,在同一個人身上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特質是很吸引我的。黑白天鵝與男主角的關係也是今次我想去拆解的地方。

關於李思颺

李思颺的照片

攝影 : 王丹琦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曾任香港芭蕾舞團、奧地利格拉茲舞蹈團成員及巴馬海港舞團(德國)獨舞員。早年曾獲香港舞蹈年獎最值得表揚編舞及女舞蹈員等獎項。2010年與王丹琦創辦舞團Neo Dance HK。現為獨立舞蹈藝術家。近作包括:《一個人共舞》、《咸魚遊戲》、《快樂頌》、《Galatea & Pygmalion》、《地心》、《凝體術》等,並憑《分割》獲第七屆耶路撒冷國際編舞比賽首獎。舞蹈影像作品《其實落雨又有乜好怕喎》獲葡萄牙 InShadow電影節2020最佳演出評審獎、愛爾蘭Light Move Festival 2021「Light Move編舞」及演出優異獎。

 
回頁首
 

黃碧琪

創作概念

我這三年在思考劇場於我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在香港,劇場這個空間的價值和狀態是甚麼?我也思考以往觀眾在看我在演出、觀眾在看,這個演出形式似乎很單一,很強的操控力,沒有真正跟觀眾交流。因此,這次我希望嘗試可以改變與觀眾的關係,共同建構想像空間及更個人化的親密體驗。

我不會視這次為創作,因創作對我來說是很大的事情。我期望藉著這次機會分享及收集意見,深化自己的思考以便重新出發。

創作團隊

  • 概念及演出︰ 黃碧琪
  • 聲音設計︰ 馮俊彥
  • 藝術家感謝以下人士的支持及幫助: 黎蘊賢 馮程程

關於黃碧琪

黃碧琪的照片

攝影:Dennissoap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現為自由身舞蹈工作者,編舞作品由女性角度出發,以批判眼光詰問身體、慾望及性。2017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奬學金前往維也納國際舞蹈節ImPulsTanz深造,參與Atlas課程精修編舞。2018年獲選為西九文化區Creative Meeting Point的藝術家之一,連續三年前往西班牙交流。編舞作品包括《在時間癱軟時》、《女身》、《19841012》、《隅》及《睇.女》(大館舞蹈季《198491牆後的赤祼信息》委約作品)、《牢∞性》,作品曾於冰島、瑞典、奧地利、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及澳洲重演。

 
回頁首
 

徐奕婕

創作概念

近年線上互動普及化,影像和屏幕已經變成生活的一環,加上今次獲邀參與線上分享,我想藉此再次觀察和反思我與影像之間的關係。

我從較陌生的剪接練習中,嘗試延伸和擴展我的舞蹈實踐,和尋找我的藝術語言。或許在屏幕、手指、眼睛和觸感記憶之間穿梭、跳躍、推拉和倒下,我們才明白多一點身體和其所處和面對的空間?

我將今次分享題為《屏幕之間》,並分為兩部分:一部份嘗試敘述我的舞蹈實踐和擴展,另一部分放映我製作的影像。

創作概念

創作團隊

  • 概念、演出、剪輯及聲音設計︰ 徐奕婕
  • 藝術家感謝以下人士的支持及幫助: Multipilé Dans Festival Minimalen Short Film Festival Fest en Fest 跳格——香港國際舞蹈影像節 Becky Edmunds Jane Chan Ching Chu Liesel Zink 香港藝術節 牛棚藝術村 小田工作室

關於徐奕婕

徐奕婕的照片

攝影:鄭珞璋

跳舞的香港人。《舞蹈手札》專欄「字/舞」作者,2015年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舞蹈)得主。現於倫敦聖三一拉邦音樂與舞蹈學院攻讀碩士。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