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舞2024:FIRST創作平台
獨立編舞家創意概念發布
(盤彦燊與陳志江、陳偉洛與孫禮賢)

24.11.2024
晚上6時

西九文化區
自由空間細盒


  • 請關掉手提電話和所有響鬧及發光的裝置。
  • 請勿在場內飲食。請勿在場內攝影、錄音或錄影。
  • 主辦單位保留更改節目的權利。

「FIRST創作平台」簡介

本地獨立編舞發布最新概念,開拓創作視角

為舞蹈創作提供更多發展機會,發掘具潛質的創意概念,我們於2023年推出FIRST創作平台,邀請本地編舞分享其最新創作原點及初步階段的呈現。

作為創作概念首發的平台,FIRST不限媒介形式,鼓勵無拘無束的創意實踐。每位藝術家發表概念後,均設討論環節,期望早在作品萌芽階段,邀請公眾和業界透過交流和分享,共同想像持續發展的機遇及可能。

今年將於平台展演兩部委約新作的階段性成果,包括鐵仕製作TS Crew(香港)聯乘contact Gonzo(大阪),以及香港藝術家譚之卓的作品,讓觀眾先睹為快,並了解創作背後。此外,還有兩位獨立藝術家余美華和胡日禧;以及兩組藝術家盤彦燊與陳志江,和陳偉洛與孫禮賢,以走在前沿的意念,為大家帶來耳目一新的舞蹈視角。

盤彥燊與陳志江 《金蓮》(暫名)
陳偉洛與孫禮賢 《Stolen Ears; Muffled Bell》(暫名)

創作意念

身體能否作為一種現象、一種景觀?假如身體意識已處於物化、二元性、僵化和疏離的狀態,那麼我們可否藉由探討「陰性能量」的各種表達和呈現方式,從而理解「陰性能量」這回事?《金蓮》透過舞蹈來探索男性身體中的「陰性能量」,試圖從看似對立的「陰陽」概念中,重新建立一種非二元、液態、臨在的身體意識。

編舞家盤彦燊和南音唱作人陳志江對於「陰性能量」的抑壓狀態相當好奇,因而產生這部作品。是次創作以身體作為主體,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提煉素材,選取了明代小說《金瓶梅》中潘金蓮的角色及遭遇,意圖在當代語境中找出一種更為流動和多樣化的身體詮釋可能性。

金蓮南音:

一個剛強有力,一個弱質纖纖。

一個胯下騎虎,一個腳踏金蓮。

一個家徒四壁,戇直心善。

一個家聲顯赫,風度翩翩。

錯配紅絲,鴛鴦亂點。

命運播弄,愛恨交纏。

創作團隊

編舞、舞者:

  • 盤彦燊

南音創作、樂師:

  • 陳志江

創作陪伴:

  • 莫嫣

藝術家簡介

攝影: Maximillian Cheng

盤彦燊

編舞、 舞者

盤彦燊是香港當代舞蹈藝術家,現居於香港,並在亞洲和歐洲等地創作、演出及研究。盤氏鑽研亞洲哲學及道家的「氣」,構建自身當代舞蹈理念「七七蹈體」。其作品以細膩的動態及詩意見稱,超越二元經驗,喚醒觀者生活中的覺知。主要作品包括《鳴》、《拾憶遊》、《渦》、《夜・奔》、《看,不見(城市);》等,並曾於丹麥、芬蘭、日本、意大利、中國及英國等地演出。

盤氏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2016「藝術新秀獎(舞蹈)」,並於2019年獲得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前往印尼及日本進行舞蹈藝術研究工作。2022年,他獲得白朗唐博士紀念獎學金和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獎學金,於香港演藝學院完成碩士課程。

攝影:Maximillian Cheng

陳志江

南音說唱、樂師

陳志江⾃⼩隨⽗親習粤曲,並隨名家習笛⼦、胡琴,後來畢業於⾹港演藝學院中國戲曲課程,主修伴奏。陳氏曾活躍於香港各大小戲班,擔任伴奏樂師。

2012年,陳氏創辦了一才鑼鼓,致力以音樂會、說唱、劇場、即興等各種表演形式呈現戲曲之音樂感。他們的首個劇場作品《俺,武松》(2017)以無唱唸之獨腳戲探索戲曲形體與音樂之極致。近年製作項目包括:以戲曲曲式與劇情為藍本創作而成之網上音樂庫「香港微音樂」、互動劇場《學行》、丘鶴儔工尺譜研究計劃「工尺之間」,以及最新出版之《講下嘢,唱下歌:南音有聲書》等。

創作意念

看得見的音樂 聽得到的動作
一場打破聽與看框框的實驗

我們會說去聽音樂會、看舞蹈演出,傳統一般以為音樂家以聲音表達樂韻,舞者用動作呈現音樂,很少會撇除音樂這主體來欣賞音樂家的身體動作,而傾向專注於音樂本身。然而,音樂家在演奏時的肢體語言並不僅是功能地為音樂服務,細心留意會看到其中包括了豐富的編排和戲劇元素。正如舞者的動作可以不是演繹音樂,而是成為產生聲音或聲音想像的催化劑。

在這次計劃中,兩位創作人:編舞家和表演者陳偉洛和作曲家、聲音和媒體藝術家孫禮賢,嘗試挑戰音樂家與舞者,以及視聽互動的關係的傳統觀念。透過互動和分享各自的角色,創作者擴展了表演的維度,有趣地探索了聲音、視像和音樂性內在體驗之間的聯繫和脫軌。

以「被盜走的耳朵」與「掩蓋的鈴」這隱喻框架作為概念手段,透過身體動作和視覺領域擴展觀眾對音樂性的感知和理解。借助聲音和動作的互動,《Stolen Ears; Muffled Bell》(暫名)邀請觀眾踏上感知覺醒,重新理解音樂脈動方式的旅程。在這部作品中,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平凡的事物加添了新奇,藝術家讓隱藏的聲音編排展露眼前,鼓勵觀眾以新的、具體的和多感官的方式「看」音樂並「聽」樂章。

藝術家簡介

攝影:Lee Wai Leung

陳偉洛

編舞、表演者

陳偉洛生於香港,身兼創作人及表演者。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其後曾就讀奧地利Salzburg Experimental Academy of Dance,並畢業於比利時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ios(P.A.R.T.S.)。於P.A.R.T.S.就讀期間,分別獲歐洲聯盟委員會轄下Creative Europe – [DNA] network及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頒發獎學金。

近年作品《愛若有如果》(2022)、《Click》(2021)及《派對底價》(2021),打開對「表演性」(performativity)與「編排」(choreography)的討論。作品《朵室》(2022),則引發觀眾對身體動作及表演之想像。另一組作品《{POV [TWINK / COUPLE (ASIAN) / EXPERIMENTAL]}》(2021)及其舞蹈錄像《POV》,展示現場與錄像之質地及關連。

2020年,他與夥伴成立獨立藝術空間「牛吉地」,探索如何於香港營運獨立藝術空間及與同業共享場地資源。

孫禮賢

聲音藝術家、表演者

孫禮賢從事作曲、聲音和媒體藝術創作。他深受古典音樂和作曲訓練的啟發,作品多以音樂、聲音、聆聽為出發點,探討對自身及其環境的所思所感。

孫氏的藝術實踐涵蓋聲音藝術、裝置、媒體藝術和表演。經常以聲音設計和互動媒體設計的身分與不同界別的藝術家合作,並啟發他近期以樂手的動作為創作可能性的探索。作為教育工作者,孫氏教授音樂、作曲和聲音藝術課程,並積極參與藝術推廣計劃和大學教學。

主辦

更多精彩節目,請瀏覽: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