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演後藝人談
含英語及泰語對白,部分設有廣東話傳譯。
節目長約65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歡迎觀眾參與演出前15分鐘的互動環節。(晚上7時45分/下午2時45分開始)
節目開始之前,請將所有響鬧裝置設定為靜音模式。僅在互動環節時可以拍照和拍攝短片(最長30秒),但請勿使用閃光燈。
สวสั ดคี ะ่ ทกุ ทา่ น ยนิ ดตี อ้นรับสศู่ าลดจิติ อล(大家好,歡迎來到數碼神域!)
很高興能參與本年度的「自由舞」,在香港西九文化區與大家連結交流。
在這個重新構想的空間中,我們會在數碼神域內建構自己的個人信仰體系和精神連結,而在探索信仰的邊界時,作為數碼牧民,我們就能體會到於數碼化世界中抱存希望的意義所在。在《舞求必應》中,舞蹈成為一種代碼,塑造出不同信仰體系的動態;視覺、聲音和舞蹈亦在物理與數碼空間之中找到一種平衡。藉此作品,我試圖以當代方式演繹傳統,彌合精神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的距離。我很期待邀請大家在自由空間踏上這段旅程,一同探索科技如何創造文化表達和精神連結的新空間。
歌曲名稱:เพลงเชื้อ(大致譯為《信仰之歌》)
音標:Phelng cheụ̄̂x(英語發音:Pleng Sher)
根據《舞求必應》譯出歌詞大意:
我向那強大神聖的神明禱告。
人類仰賴於您,希望求得祝福以實現願望。
我立於數碼神域之前。
我為那些向數碼神域回饋舞蹈供奉的人服務,以感謝神明賜福。
文/Lim How Ngean
當代泰國舞蹈藝術家Kornkarn Rungsawang在其新作《舞求必應》,絕非僅僅傳送祝福而已。
疫情期間,時間和空間有了多重嶄新意義。就在不久之前,我們面對著恐怖的當下和不確定的未來,社交距離限制令個人空間變大,長期封城令時間變慢,私人和公共領域亦隨之變小,甚至在面對死亡之際感到時間停滯,以及因失去時間感而令人苦思存在意義。
舞蹈藝術家Kornkarn Rungsawang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擴展概念並不陌生,她亦開始在自己的美學實踐中進行時空的排列實驗。2020年,她在曼谷家中身陷封城、隔離和被遺棄的旋渦中,令她深刻反思疫情如何令人失去社交、文化和精神聯繫。她回憶道:「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我們會失去多少,也不知封城會持續多久。大家不准去寺廟拜佛,於是開始在線上與人聯繫、交談、了解世界各地的狀況。」
在疫情高峰期間,數碼科技躍升為人際關係的重要推手,透過各種電子社交和會議平台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位當代舞者亦從其泰國民俗傳統舞蹈背景中汲取靈感,在探索這些數碼平台後得出一個想法,就是在封城中的曼谷社區重啟精神連結:「我想找一種與人線上連結的方法,一種在數碼世界為未來祈禱或許願的方法。」
她受到泰國豐富而複雜的信仰所啟發:信徒會向神靈獻上供品以求願望成真,而且除了奉獻物質供品如食物、金錢和花等,泰國人傳統上亦會邀請舞者把祈禱或願望送往天界。她進一步解釋:「『Ram Kea Bon』在泰文的字面意思是舞蹈供奉,這與泰國人民的信仰相關,他們相信舞蹈是一種與神明溝通的方法,能實現願望或禱告。」因此她漸漸構思了一個舞蹈項目,最終形成了其首部獨舞表演 ──《舞求必應》。
「作為一個傳統泰國舞者,我是一個中介、一個接口,在『Ram Kea Bon』儀式中幫助信徒與神明溝通,我的舞蹈會獻給神明作為祈禱和願望。在《舞求必應》中,我作為界面的角色不僅只是舞者,亦會利用科技來引領信徒或任何許願者進入數碼世界。我使用不同的工具作為介面,以連接實體、靈性和數碼世界。」
《舞求必應》透過一個數碼神域,讓觀眾在實體世界和數碼領域之間來回往返,藉此展現一種對信仰和靈性的混合理解。目前已有大量科學和宗教調查、辯論和研究把靈性以太理論與數碼領域聯繫起來,而Kornkarn則在作品中提出一種更實用而又兼具創意和美學的方法:「觀眾戴上虛擬實境(VR)的頭戴式裝置,就可與我一同進入數碼神域,我們會一起行動,祈求願望成真。」除了VR技術,《舞求必應》的另一重要構成環節就是擴增實境(AR),供觀眾選擇不同類型的願望或禱告,例如祈求健康、財富或愛情等,各以不同的圖標顯示,並在數碼神域中以不同的虛擬形象出現。Kornkarn除了在舞蹈中構建自己的身體,同時也編排觀眾參與表演:「我想把新舊的舞蹈方式結合、把傳統和儀式與AR和VR技術結合,以探討數碼時代的信仰和儀式。」
她迅速補充道,這場表演並非聚焦於任何特定宗教或宗教儀式,並強調《舞求必應》想傳遞的是希望,而非宗教信仰:「我在這個作品提出一個問題:作為數碼牧民,於數碼世界中抱存希望意味著什麼。我們其實不知道我們的希望(或願望、祈禱)會去往何處,但我們依然擁有希望。我們抱存希望,並與他人分享。透過希望,我們相信美好的事物,並將這種信念作為彼此關懷的方式。」
《舞求必應》有多個版本,從疫情期間至世界復常的各種工作坊版本,以至在2023年的新加坡首演版本。她現在很高興地宣佈,將於西九演藝呈獻:24/25季度「自由舞2024」上演的版本,成功地把線上(VR和AR)的美學元素與線下(台上實體活動)的舞蹈編排互相融合,取得平衡。她詳細闡述《舞求必應》中同時存在的各個空間和時間:首先是當前舞台的「此時此刻」,她在此與觀眾互動;其次是由每位觀眾的願望和希望所構建的想像時間和空間;最後是數碼神域,這裡又存在著另一個空間和時間,她在此幫助觀眾把願望和希望傳送出去。「觀眾使這部作品得以完成。觀眾與我們共同創造了一個世界,把希望傳送至數碼神域。」
隨著作品的演變和發展,她發現這個演出以微妙的方式產生了變化。對她來說,這些細微的變化源於觀眾在表演中的參與和反應:「我們創造了一套動作代碼,而觀眾為數碼神域參與編寫代碼。這些動作來自向數碼神域許願的觀眾,而這套動作代碼則反過來塑造了數碼神域的信仰動態和系統。如此一來,數碼神域根據觀眾實際投入的內容而變得更強大更真實。」
《舞求必應》的文化意義不容小覷,因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各以不同方式為此作賦予新義。她以去年九月在日本西部城崎豊岡演劇祭的演出為例:「那裡的本地人大多不諳英語,所以我必須嘗試以不同方式溝通。我學會了用手勢與他們交流,以不同的手勢來象徵健康、愛情或財富,讓當地觀眾知道如何跟隨我們的祈願之旅,把願望送入數碼神域。」她說豐岡市的觀眾多為社區長者,但他們對於嘗試新事物卻持開放態度:「我當然也學了一些日文短語來助我傳達信息,但主要是靠手勢溝通,我們才開始在數碼神域中互相連結。」所以她與香港觀眾的互動將會非常有趣──她說她會學幾句廣東話,讓她於「自由舞2024」中與香港觀眾建立更親密連結!
科技素養顯然是這場演出的重要一環,因為藝術家會帶領觀眾穿梭於VR和AR等不同媒介之中。《舞求必應》邀來不同的媒體藝術家參與其中,令作品變得更具挑戰性和吸引力──這場表演融合了身體技術與當代舞蹈(由Kornkarn構思和表演)、影像和數碼設計(由Matsumi Takuya、Hara Junnosuke和Suzuki Kazue組成的團隊負責);而燈光設計(Miura Asako)和音效/音樂設計(Zai Tang)亦把所有元素串聯起來,令演出不只單純展示技藝如何高超精準,而是創造一個具整體性的作品。《舞求必應》是一個根植於心靈、智慧和幽默的人類故事──Kornkarn喜歡在其傳統民俗舞蹈訓練與當代藝術感性之間尋找連結,她表示:「對我來說,作為一名舞者,當前的主要問題是探索和研究科技如何與傳統結合、如何讓傳統走向未來。我會在自己的當代舞蹈作品中尊重傳統舞蹈原則,同時向前發展。」
她亦意識到自己身為泰國當代藝術家的特別待遇,因為此地的各種支援均相當匱乏。對許多藝術家來說,當代表演藝術要在泰國籌得資金仍具挑戰:「在泰國當一名當代舞者是很難維生的,因此我知道自己很幸運,能得到其他國家如新加坡和日本等藝術組織的支持。」《舞求必應》最初因在新加坡Dance Nucleus的駐場研究計劃而起,後來在日本城崎國際藝術中心的另一個駐場計劃作進一步發展,最後於2022年在新加坡的濱海藝術中心首演。
不僅如此,以當代手法演繹傳統藝術,在泰國的傳統表演藝術圈子往往不受認可,被視為對正宗泰國藝術形式不尊重。她打趣地說:「只要我的作品涉及傳統舞蹈的變革,就會很難在自己的國家申請資金。我認為年輕一代更具開放性,但我未曾在自己的祖國演出過《舞求必應》,所以我真的不知道。」
即使如此,她依然為表演而活:「劇場工作令我感到活著,讓我精神焕發!劇場是我能與觀眾連結和交流的家。對我來說,劇場亦是希望之所,為我提供了一個挑戰思考的空間,讓我能以舞蹈表達所思所感。」
Lim How Ngean是一位專注於舞蹈和當代表演的劇作家,曾與東南亞著名編舞家如Eko Supriyanto和Pichet Klunchun等合作,亦創辦了位於新加坡Centre 42的亞洲戲劇構作網絡(Asian Dramaturgs’ Network, ADN)。
攝影:Nattapol Meechart
概念、編舞、舞蹈
1988年出生於曼谷的Kornkarn Rungsawang,是致力把傳統與當代融合的新一代舞蹈藝術家之代表,她接受過各種泰國傳統的訓練,從皇室宮廷到民間流行舞種等都有,她把對傳統肢體動作系統的廣泛知識,應用於當代城市的舞蹈詞彙和節奏,形成反映當前社會、文化和政治環境的舞蹈。
自2010年以來,Rungsawang一直是皮歇・克朗淳舞團(Pichet Klunchun Dance Company)的全職藝術家。從2021年開始,她在亞洲和歐洲不斷擴大的國際主辦單位網絡的支持下,發展自己的作品。2023年10月,她的獨舞作品《舞求必應》於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首演。
《舞求必應》由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委約,與日本城崎國際藝術中心聯合製作。
駐留計劃及研究支持:Chang Theatre及Pichet Klunchun Dance Company(泰國曼谷)、Dance Nucleus(新加坡)、Tanzkongress(德國美茵茲)、Indonesian Dance Festival(印尼雅加達)、Tjimur藝術生活節(台灣屏東)、城崎國際藝術中心(日本豐岡)
更多精彩節目,請瀏覽:
主頁